平武县属秦巴山区连片扶贫开发县,是全省88个贫困县之一。2014年,全县识别建档立卡贫困户6896户19543人,贫困村73个,贫困发生率12.8%。截至目前,全县已有26个贫困村退出,贫困人口减少到1713户4108人,贫困发生率降至2.69%,2018年将实现贫困县“摘帽”。一直以来,平武县十分注重破解“不想脱贫”“不敢脱贫”“不能脱贫”“不会脱贫”等难题激发贫困户脱贫奔康内生动力,在破除旧俗中探新路、在激扬新风上寻良法,探索出了一条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精准脱贫的新路子。
一、加强支部建设,扭紧脱贫奔康“牛鼻子”。农民要致富,关键靠支部。紧紧扭住基层支部建设“牛鼻子”,通过优化村两委结构、推进基层活动阵地规范化建设等充实支部力量,使农民发展有了主心骨;抓好以村党组织为核心的村级配套建设、加强对基层干部的培训和管理,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引导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桥头堡;依托基层党组织力量培育壮大集体经济、提高农村生产组织化程度,帮助更多贫困农户走上增收脱贫的道路。
二、改善基础条件,强健脱贫奔康的“筋骨”。深入推进“交通大会战”破解发展瓶颈,使贫困村通村通社道路全部达到硬化标准,入户路硬化率达到70%以上;加大贫困村卫生室、文化室以及通讯网络等建设力度,使公共服务设施进一步得到完善;以大力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开展人居环境整等为抓手,让贫困群众拥有直接的获得感,激发广大贫困户的致富动力。
三、转变发展观念,形成“我要脱贫”的共识。定期不定期到贫困村召开群众座谈,引导贫困户谈“穷”状、找“穷”根、治“穷”病,打消发展顾虑;实现脱贫攻坚宣传标语无死角覆盖,努力形成“扶真贫,真扶贫”“扶贫先扶志”的與论氛围;选取脱贫群众代表组成宣讲团传播脱贫“好声音”,自觉担当起脱贫奔康的参与者、实践者、推动者;通过到外地参观考察、入户算“明白账”等方式增强群众“靠自己骨头长肉”的意识,形成“村村树示范、组组创示范、家家争示范”的良好局面。
四、激发脱贫斗志,凝聚“我敢脱贫”的勇气。通过与贫困户交朋友、把贫困户当亲人,帮助他们树立脱贫攻坚的主体意识,摒弃“等靠要”思想,实现从“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的观念转变;深入挖掘、树立了栽种100亩中药材的盲人陈习华、自编自唱《扶贫歌》的已脱贫户杨正德以及身患直肠癌晚期依旧不忘带领乡亲们致富的贾光清等典型,引领主动脱贫的好风气;在资金扶持、评优评先、好人推荐等工作中向自力更生的贫困户、艰苦创业的致富能人等群体倾斜,倡导勤奋致富受尊重的价值观念;通过创新惠农举措、增强服务保障等着力破解贫困群众“不能脱贫”难题,让群众行动起来,坚定靠辛勤劳动改变贫困的决心和信心;通过组建党员志愿队以真诚的志愿服务慰藉贫困群众低落的情绪、失衡的心理,帮助贫困群众打开“心灵之窗”,点燃“我可脱贫”的希望。
五、增强造血能力,破解“不会脱贫”的难题。在全县248个村全覆盖开办“农民夜校”,通过采取讲座、现场培训、流动授课等鲜活形式,把农民夜校办成宣传党的政策的阵地、致富能力提升的平台、移风易俗的学校;深入实施“党员精准扶贫示范工程”、“平武中蜂+”扶贫套餐产业、“众筹+”乡村旅游以及星级农家乐创建等行动,既解决了集体资金薄弱、技术供给不足以及融资困难等问题,又培养了一批批致富“领头羊”;整合农业、就业、科教等部门培训资源,依托“人才扶贫大讲堂”“青年劳动者技能提升培训”和“农民工培训”等专项人才培训计划,采取“流动课堂+固定课堂”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和就业技能培训,确保贫困户至少掌握1门实用技能,实现由“鼓口袋”向“富脑袋”的转变。
六、整合各界资源,奏响脱贫攻坚“协奏曲”。在深入推进“平武中蜂+”扶贫产业套餐中将全县分为三大片区,由本土三大龙头企业进行帮扶发展,解决中蜂养殖的技术、质量以及销路等问题;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协会,通过全县600余家(藏)农家乐的“双十”发展模式(即:每个农家乐/乡村酒店带动周边不低于1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农产品销售、带动不低于1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就业)实现以强带弱、协同发展的良好局面;充分发挥金融扶贫的积极作用,培育贫困人口的信用意识、改善贫困地区的金融生态环境,为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创造条件。
七、扶贫与扶智相结合,阻断贫困的代际传播。建立精准扶贫数据库和辍学学生、贫困学生名册及问题整改台帐,动员辍学学生返校读书并采取不定期送教上门的方式,让因残无法上学的孩子接受基本的教育;通过实施薄弱学校改造项目以及平武中学成功创建“四川省二级示范性普通高中”等行动,从软硬件方面提升县教育质量;全面落实各项教育扶贫政策,构建了贫困户子女从学前到大学资助全覆盖体系等途径,阻隔贫困的代际传播。(平武县扶贫开发局 供稿 编辑:新闻宣传中心 胡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