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公开 > 规划计划
三溪村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规划(2016-2018)
发布时间:2017-04-28

根据县委、县政府的要求和部署,为全力推进实施精准扶贫战略,切实抓好三溪村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统筹整合资源,加大推进扶贫开发力度,加快三溪村脱贫致富步伐,逐步实现三溪村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以高标准、高质量实现整村脱贫,经实地调查、论证,并多方征求意见,特制定本规划。    

一、基本情况

平通镇三溪村位于平通场镇西北方。村委会所在地距平通场镇8公里,距平武县城94公里,全村共4个社110户321人,共有耕地727亩,人均耕地2亩,林地面积13000亩,人均40亩。

三溪村是全国秦巴山区连片扶贫重点村(贫困村),全村有建卡贫困户22户50人。

全村共有党员13人,其中女党员1人。2015年参加新农保319人,占全村总人口的99.4%,参加新农合316人,占全村的总人口的98.4%。享受低保待遇户8户26人,五保待遇户5户6人。2015年全村人均纯收入 5340元。

三溪村是绵阳市政协副主席、市委统战部部长苗平和县政协主席廖玉平的联系点,市委统战部、市城管局、县政协与三溪村建立了紧密的联系帮扶机制。平武县政协安排22名干部负责定点帮扶。2016年,通过精准识别,全村仍有贫困户16户38人。其中因病致贫11户22人,因学致贫2户6人,因残致贫3户10人,缺乏劳力户16户。全村贫困覆盖面11.8%。

二、致贫原因分析

三溪村属于干旱半干旱山区气候,全年平均气温11,平均降雨量513.7mm,平均蒸发量1310.2mm,降雨多集中在夏秋两季。农作物主要以玉米、洋芋、油菜、核桃为主,全村农民主要收入来源以种植和劳务输出为主。

三溪村具有典型的大山区特征。村民居住分散,社与社相距较远,村社交通极为不便,滑坡泥石流发生率较高,基本没有抗灾抗风险能力。群众生产资料缺乏,生活困难,村内各项基础设施滞后,突发性自然灾害将直接威胁群众的生活生产及生命财产安全。

一是农民收入较低。由于基础设施相对滞后,生产经营投入不足,加之自然灾害频发,农业生产效益低下,农民增收困难。全村虽然有核桃2000亩,但是大部分为老树或新植幼树,管护粗放,产量较低。除此之外,全村还没有形成较好的产业链条,农民经济收入水平偏低。

二是大部分群众思想观念落后。农民小农意识根深蒂固,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落后,文化素质偏低,发展意识淡薄,接受新生事物能力差,导致扶贫、培训效益不够明显,“等、靠、要”的依赖思想突出,家庭经济发展缺计划、缺技术、缺管理能力,外出打工也缺少技术,缺乏脱贫致富的手段。

三是村内患病、因残、缺乏劳动力人数较多。目前全村因病、因残致贫和缺劳力16户,占贫困户总数的100%。多数家庭中有患慢性病、残疾人、体弱或年老丧失劳动能力的成员,导致家庭长期陷入贫困状态,难以脱贫,需要政府和社会对他们进行救助,脱贫难度大。

四是因学致贫。由于镇内缺乏优质教育资源,一些村民为了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在县城或乡镇租房,照顾子女上学,导致部分劳动力流失,土地撂荒严重,无形中加重了家庭经济负担。

三、脱贫计划

2016年计划减贫5户11人,贫困发生率控制在10%以

下,人均纯收入达到6100元。

2017年计划减贫6户17人,贫困发生率控制在3.1%以下,人均纯收入达到6800元,实现整村脱贫。

2018年计划减贫5户10人,贫困发生率控制为0,人均纯收入达到7500元。

四、主要任务和措施

(一)改善基础设施条件

1.2016年实施完成通村道路扩宽升级改造硬化2.9公里,新建三合社通社公路(毛路)7.1公里。

2.2017年完成前进通社道路硬化6.5公里。先锋社通社道路硬化2.5公里。

3.2018年完成三合社通社道路硬化7.1公里。纸厂社通社道路硬化1公里。

(二)培育多元化富民产业

1.中药材种植基地建设。2016年栽植中药材大黄100亩,芍药100亩;2017年栽植中药材大黄100亩,芍药100亩。

2.组建中药材合作社。组建中药材合作组织,实行企业化运作,扶持培养农民药材经纪人队伍,促进中药材的流通销售。

3.积极发展生态养殖。依据自然条件与环境区位优势,加大对生态猪、生态土鸡养殖投入,完善和优化生产及销售,保障品质,每年发展养殖大户1-2户,实现生态养殖业增产,农民增收的目的。

4.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在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的同时,大力加强乡村旅游业的发展。2016年新建农家乐1家,2017年新建农家乐2家。努力实现三溪乡村旅游的发展壮大。

5.开展电子商务业务宣传培训。培养业务人员,建成1个电子商务服务网点,主打“生态牌”,促进生态旅游、产品的发展、流通和销售,推动产业又快又好发展。

(三)开展美丽乡村建设

1.开展村庄环境卫生综合治理。设立固定垃圾点5处,落实三名保洁人员,定期清理垃圾。

2.实施村庄绿化。在村社道路两边及村委会周边栽植行道树300株,花卉500株。

3.实施亮化工程。村内安装太阳能路灯20盏。

4.提升群众文明水平。制定乡规划民约,兴建文化活动场所,加强对群众的教育管理,爱护村庄环境卫生,开展争做文明村民活动。

(四)加强金融扶持

发放扶贫贴息贷款。落实扶贫贴息贷款120万元,其中2016年发放20万元,2017年发放40万元,2018年发放40万元。
 (五)开展教育培训
  1.开展实用技术培训。聘请县内外种养业专业技术人员授课,每年开展至少2次以上实用技术培训和专业技术指导,年培训300人次以上,使每家每户至少有1名懂技术、会管理的农民技术员。

2.加强职业技能培训。结合市工商联双联活动,定期开展砌筑、焊接、家电维修等职业技能培训。

3.加强乡村文化建设。结合文化院坝建设对本村留守儿童、空巢老人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利用农闲时节,组织各类文体活动,丰富百姓的精神文化生活,增加村民之间的相互沟通。

(六)加强公共服务建设

1.村卫生室建设。2016年投资8万元,建成60平方米的标准化村卫生室。

2.村级活动场所建设。对村委会活动阵地进行扩建,建成600平方米的村民活动场所。

3.老年人幸福院(所)建设。2017年建成老年人幸福寓所。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强化村社干部能力建设,充分发挥村两委班子的战斗堡垒作用。加强基层组织的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打造“学习型、团结型、服务型、创新型、廉洁型”的“五型”班子。进一步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密切群众与干部的关系,提高党在群众中的绝对威信,确保各项强农惠农政策的全面落实,引领全村群众以百倍的信心投身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事业。

(二)落实各项惠民政策。一是对资金缺乏的农户,要帮助协调小额扶贫贴息贷款,2016年协调解决 3户,2017年协调解决3户,2018年协调解决10户。二是对因病致贫的农户,及时开展大病求助,协调办理慢病卡,及时报销医疗费用等。三是对因学致贫的农户,协调发放助学贷款,开展雨露计划,实行寄宿制补贴。四是对自身能力发展不足的群众,要尽可能的办理低保和五保等惠农政策,维持生活稳定。

(三)发挥驻村帮扶工作队作用。全面落实省、市、县各级关于精准扶贫的决策部署,扎实认真的开展驻村帮扶工作。联系领导和帮扶单位在政策、项目、资金方面给以支持,切实做好基础设施建设、富民产业培育、职业技术培训等工作。帮扶工作队何帮扶责任人依托自身优势,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破解瓶颈、加快进程,推动全村经济社会协调快速发展,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中发挥更大作用。